江南美食館
揚中江鮮產業強市富民
江鮮資源煥發生機
揚中江鮮自古名聞遐邇,近幾年來為有效增殖長江漁業資源,揚中市每年斥資300多萬元,組織大規模人工放流活動,向長江投放河豚、鱖魚、鯰魚、江蝦、江蟹和江鱉等各類水產幼苗。同時,實施“江鮮登陸”工程。5年來,我市有180余家企業和個人先后投入近10億元,培植了環太養殖場、江洲養殖有限公司等4家科技型龍頭生產企業;發展了4家市級漁業生產科技示范園,帶動13家江灘漁業開發生產基地,全市江鮮精養面積超過1萬畝。</DIV>
目前,揚中水域的長江水產資源呈恢復性增長態勢,年捕撈量從2002年的1800噸左右上升到去年的3200噸,長江螃蟹、青蝦的捕撈量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已接近上世紀90年代初的水平。</DIV>
江鮮美食名揚四海
地處淮揚菜系腹地的揚中歷來烹調技術發達,“村村有高手,戶戶燒江鮮”,鄉土名肴眾多。 然而,揚中人沒有死守祖傳遺產,而是立足于打造江鮮品牌,與時俱進地對傳統江鮮烹飪技法進行創新和提升,江鮮美食節的舉辦則為此提供了更大的平臺和動力。</DIV>
2004年以來,我市先后組織30多名江鮮烹飪大師走出國門,赴日本、韓國考察當地的烹飪技術和經營方式;邀請各地名廚舉辦江鮮烹飪培訓班,累計培訓1200多人次;邀請揚州、南京等地專家學者和本地20余名著名烹飪大師,聯合啟動“江鮮菜創新工程”,先后開發出300多個融色、香、味、形、營養于一體的江鮮菜和10多個江鮮主題宴。 
每年江鮮節期間,我市都組織開展江鮮菜品牌創新烹飪大賽、江鮮菜品牌展示、江鮮菜特色名店評比等系列推介活動,一批特級、一級江鮮烹飪師脫穎而出;邀請全國知名烹飪專家前來觀摩點撥,薈萃百家、博采眾長,“馨香獨具、味美絕倫”,揚中江鮮得到了中國烹飪協會專家組的高度評價,揚中也由此獲得了“中國江鮮菜之鄉”榮譽;鼓勵江鮮餐飲名店參加各類烹飪比賽,在2007年底舉行的江蘇省第五屆烹飪技術比賽和去年上海國際美食節中,揚中獲特金獎2個、金獎6個,成為全國獲獎最多的縣級市。 
為不斷提升揚中江鮮的影響力,揚中專門開設了介紹江鮮的相關網站,年點擊率達80多萬人次,交互各類信息10萬多條;中央電視臺、日本東京電視臺、臺灣八大電視臺先后來揚中拍攝江鮮專題片,更使揚中江鮮聲名大振,揚中廚師身價倍增,他們多被高薪招聘至大中城市掌勺江鮮,成為上海、北京、廣州等大城市的“寵兒”。 
江鮮產業強市富民
近年來,揚中緊緊依托江鮮,打出揚中江鮮組合牌。 
雖然民間早有“煙花三月下揚中”之說,但以往揚中江鮮一直沒有走出“有名氣沒有品牌,有資源不成產業,有市場缺少氣候”的怪圈。而以“美食搭臺、服務經濟、推介揚中、惠及人民”為宗旨的江鮮美食節的舉辦則將“長江三鮮”和“江中明珠”緊密聯系在一起,“揚中江鮮”遂成為享譽大江南北的“金字招牌”。 
在江鮮美食節大旗的舞動下,揚中“江鮮經濟”蓬勃興起。江鮮從純農業的范疇中剝離開來,活躍了三產、促進了二產、帶動了一產,獨立形成了一個覆蓋三次產業的特色產業,在揚中環島串起了一條集“漁、工、貿、種、養”為一體的新興產業鏈:擴大了與江鮮相關的秧草、竹筍、馬蘭頭等農產品的種植,秧草種植面積已發展到3萬多畝,種植農戶達2萬多戶,去年平均每戶收入達1.8萬元,孵化出3個江蘇省名牌農產品,年產出4億余元;江灘圍網生態養殖基地、水生經濟作物種植區和星羅棋布的觀光漁業帶,新增就業崗位7000多個,拉動揚中農民年增收4億元;建成全國江鮮交易集散地和華東最大的江鮮水產交易中心,我市水產經銷商在各處建立了上百萬平方米的江鮮水產品精養池和養育區;美食節期間,該市餐飲業銷售達6000萬元,賓館入住率達98%,社會零售額比平時激增4000萬元;累計投入4億多元,建成1個主題公園、1家四星級酒店和3家三星級酒店,沿江建成了100多家江鮮魚館,該市接待游客數量已從辦節前的每年1萬人次,增加到目前的18萬人次。</DIV>
尤為可喜的是,揚中舉辦江鮮美食節5年來,累計邀請客商6000人次,簽約和推進項目200多個,投資總額近40億元。一些投資者坦言:因為江鮮美食節,我們了解了揚中,因為了解了揚中經濟的良好發展前景,我們才投資揚中。 
江鮮美食因揚中而獨特,揚中因江鮮美食而揚名。在這春光明媚的時節,在這江鮮飄香的季節里,揚中將迎來海內外賓朋的踏訪,“揚中江鮮”的美名又將被傳播到更廣更遠的地方!
【關閉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