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兵器館
飛航導彈
1961年9月1日,航天三院在北京成立。我國第一型岸艦導彈、第一型空艦導彈、第一型超音速飛航導彈、第一型固體多用途反艦導彈、第一型潛射反艦導彈、第一型中程反艦導彈、第一型巡航導彈等,均由這里研制生產。
為了盡早結束新中國"有海無防"的歷史,1961年9月1日,現在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中國飛航技術研究院)的前身--國防部五院三分院應運而生,新中國"倚天鑄劍"的歷史也由此拉開大幕。
"就是餓著肚子,就是拼了性命,也要把導彈搞出來!"這是建院后第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心聲,當時,他們正承受著巨大的自然災害和外援專家撤走的雙重考驗。無所畏懼、攻堅克難、自主創新,在中國飛航導彈事業誕生之日,這些便成為塑造其精神品格的內在基因。
"海鷹二號"導彈,是我國第一型岸艦導彈,在研制的關鍵時期,前蘇聯撤走了技術專家,也帶走了所有圖紙資料。突破關鍵技術的最大問題是導彈發動機油箱材料的耐腐蝕性。蘇制耐腐蝕材料當時國內生產不了,也找不到可替代材料。"渤海灣的戰士們日夜期盼著早日裝備自己的海防武器",時任總設計師、被譽為我國"海防導彈之父"的梁守盤知道,他必須盡快越過這道門檻兒。最終,他從籃球的結構中得到啟發,創新研制了雙層皮球式油箱,外層堅固、里層耐腐蝕,一舉突破了技術難關,"海鷹"起飛!
哪一個型號導彈的研制背后沒有述說不盡的故事?"海鷹二號"之后,新中國第一型空艦導彈、第一型超音速飛航導彈、第一型固體多用途反艦導彈、第一型潛射反艦導彈、第一型中程反艦導彈……陸續在航天科工三院這個搖籃中誕生、成長,十余個系列、數十種導彈武器裝備,形成了射程覆蓋遠中近程,發射平臺包括艦艇、潛艇、飛機、車輛,飛行高度覆蓋高中低空,飛行速度涵蓋亞聲速、超聲速,能攻擊海、陸多種目標的龐大的飛航導彈家族。在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某型巡航導彈的精彩亮相,更實現了我軍遠程精確打擊能力的跨越式發展……
與此同時,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0項一等獎、3項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近1300項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勵。記錄了中國飛航人50年自主創新的前行印記。